天津日报记者 张兆瑞胜亿优配
“我以为电池就一种,家用五号电池!”王芳笑着回忆上大学时的懵懂。二十多年后,这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首席科学家、新能源专项总工程师,带领团队在国际动力电池测评领域写出“中国方案”,让中国声音在全球新能源产业规则制定中拥有了实实在在的分量。
2007年博士后出站时,王芳本想留在高校搞科研。老师们则建议她多迈一步:“测评技术是支撑和引领产业与产品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彼时,距离国内首款纯电动汽车比亚迪E6上市还有3年,国内动力电池测评领域近乎一片荒原,连像样的测试体系都没有。
“说起来简单胜亿优配,做起来千头万绪。”王芳记得刚到中汽中心时,新能源测试团队只有6位兼职人员,实验设备匮乏,能测的无非是电性能、容量、循环寿命这些基础指标,对电池内部材料演变、界面变化的机理缺乏认知。
那几年,她差不多是以实验室为家。有次做电池循环验证测试,她累得敲键盘都带着重重的声音。同事打趣:“王工这节奏,是给电池谱曲呢?”她笑笑,继续埋首数据堆里。乘着行业发展的东风,在集团公司的支持下,她带领团队一点点搭起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评体系的架子。但王芳总觉得差点什么:“要在国际上站得住、说得响,必须拿出别人没有的东西。”
突破口选在了热扩散测评技术。长期以来,消费者对新能源车最大顾虑就是电池自燃,热扩散测试正是模拟单体电池内短路引发热失控、系统热扩散等场景,检验电池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当时这一领域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是块没人深耕的“处女地”。
2014年,中国首次提出将热扩散测试方法写入联合国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EVS-GTR),立刻引来美、欧、日、韩专家的齐声反对。他们说现有测试方法已覆盖所有安全事故场景,新增测试“多此一举”。但明眼人都知道,国际法规也是产业话语权的博弈。一项中国主导的国际法规,可能改写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
“他们反对,我理解。但道理要靠数据说话。”王芳语气平静却透着股韧劲。接下来几年,她带着团队做了几百次验证试验,啃下热失控触发技术、预警信号识别、热扩散判定条件等6个技术难点。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从2015年起连续10年全球第一,产业链基础越来越扎实。就测评技术而言,通过多维度监测、多尺度测试结合,研究人员已能精准“看到”电池不同阶段的状态变化,极大加深了行业对电池安全和寿命的理解。
一次国际会议上,面对五十多位业内顶尖专家围攻式质疑,王芳把一摞试验数据摊开,逐条反驳。会场慢慢静了,有人沉默,有人低声说:“可以再谈。”那一刻她明白,数据积累和产业优势为中国赢得了话语权。最终,热扩散测试方法成功写入EVS-GTR第一阶段。王芳深知,国际法规里的中国声音,不仅让国产新能源车“出海”路更宽,更标志着中国从规则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蜕变。
2022年中汽中心成立首席科学家工作室,王芳受聘领衔。她的目光投向更远处:数字化转型下,怎么把建模仿真、智能感知等技术用起来?人工智能时代,动力电池测评如何从“看结果”转向“控过程”?面对固态电池“新赛道”,如何建好国内首个安全实验室帮企业“抢占先机”……
这些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诸多荣誉加身。王芳认为,这些更是前行路上的责任与鞭策,“我一直觉得,能实实在在为行业、为国家做点事胜亿优配,这辈子就值了。”
金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