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AI+纺织应用“宝典”——《中国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首个产业+人才联盟——海珠区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人才)联盟正式成立、首个产业研究院——广州市纺织服装新质生产力研究院(筹)揭牌……贵丰配资
7月15日,“2025首届中国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大会”开幕,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现代纺织服装产业的深度融合。会上,海珠一举“祭出”多个“首发”,向外界公开展示了海珠区以产业活力为强大引擎、以人工智能为锐利刀锋。
此次会议邀请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省工信厅和投促局、市工信局和科技局等部门以及业内专家学者、行业商协会、企业代表等超200人参会。
这让人不禁要问,为何中国探讨纺织服装与AI结合的首届盛会能落地海珠?未来,在纺织+AI方面,海珠又将有哪些动作?
产业驱动:纺织产业的“创新引擎”与“智能密钥”
海者,汇聚之象;珠者,璀璨之喻。
“立足百年中大纺织商圈的深厚积淀,海珠区正以海纳百川之势,成珠联璧合之效,正在构筑人工智能与现代纺织的融合生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说,首届中国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大会在这片创新沃土落地,是对海珠过去实践的充分肯定,更蕴含着对行业未来的期许。
正如孙瑞哲所言,“全国纺织看华南,华南纺织看海珠”,海珠作为广州中心城区唯一的岛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8.35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纺织服装产业是海珠区的优势产业之一,全区现有61家布匹市场,总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贵丰配资,均集中于中大纺织商圈,这里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面辅料专业市场商圈,辅料交易份额全球领先,商圈现已汇聚超1.6万商户,年采购商超4000万人次,年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扎根海珠的服装品牌路卡、例外等已逐步迈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产业发展呈现全产业链齐全、技术链过硬、人才链充沛、企业平台具备强磁场等向新向好态势,年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已超500亿元。
近年来,海珠始终坚持“以产引才 引产育才”,通过“海珠合伙人”惠企服务创新机制,不断以人为本、优化服务,做到政策有人落、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解,持续擦亮“中国纺织时尚名城”产业品牌,放大人才虹吸效应,加速集聚纺织服装产业全链条的顶尖人才。
目前,海珠区内已集聚超1万名时装设计师,其中包括5名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项“金顶奖”获奖者、13名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以及约80名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广美、广轻工等区内高校每年输送约1.2万名相关专业毕业生,为产业持续注入新鲜血液。
海珠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吸引近10万名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人才集聚,其中参与纺织服装产业赋能的研发人才超5000人,为纺织服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海珠不断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纺织服装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已经覆盖从棉花、纱线、布匹到服装设计、生产制造、营销、供应链物流全产业链,致景科技、唯品会、时谛智能、梧桐台、纱纤亿等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平台聚集,培育多个纺织服装设计大模型。
“近年来琶洲在数字经济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企业高度集聚,为海珠区依托百年商圈的独特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双轮驱动’效应。”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化部副主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会长徐建华表示,这种双轮驱动模式“既有集群的优势,又有流通的优势”,使海珠区成为“制造集群和流通集群双轮驱动”的重要基地。
徐建华认为海珠用人工智能赋能纺织行业,重点可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方面要真正发展总部经济,核心在于把研发设计放在海珠,把生产制造外放到其他区,把产品流通渠道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另一方面,海珠可依托其制造集群、流通集群及核心的研发设计资源,目标明确“要形成一个线上线下结合、供应链协同以及内外贸一体化的产业生态”。
徐建华希望,广州海珠区能发展为全国传统制造集群和市场集群转型升级的引领示范基地,并打造成为集成化落地人工智能应用的标杆。
为做强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创新生态,海珠区大力建设琶洲算谷系列智算中心、打造AI端侧系列芯片特色链条、建设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发展产业互联网、布局具身智能产业,形成产业联动,推动纺织服装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创新和应用赋能。
正如海珠区副区长陈宇所言,海珠区纺织服装产业正凭借其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创新驱动力,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持续巩固其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数字赋能:纺织产业的“换新升级”与“智能跃迁”
本次大会以硬科技引爆行业革命,亮点纷呈,成果丰硕——
首份AI+纺织应用“宝典”——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中国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贵丰配资,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权威指导与趋势引领;
首个产业+人才联盟——海珠区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人才)联盟正式成立,创新搭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合作平台,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纺织产业的智能化进程注入强大动力,推动行业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
首个产业研究院——广州市纺织服装新质生产力研究院(筹)在会上正式揭牌,引入东华大学教授团队领衔主导,围绕引才用才、推介交流、成果转化三大功能,打造创新引擎核心载体,推动海珠中大纺织商圈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思想交锋:纺织产业的“前沿洞察”与“智慧引领”
在大会的主题分享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徐卫林发表了题为“AI赋能纺织产业发展”的精彩演讲,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纺织产业中的前沿应用与未来趋势,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唯品会AI产品负责人等多位行业专家也分别围绕“AI+纺织”展示了AI在纺织产业各环节的创新实践,描绘了纺织产业在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美好蓝图,彰显了海珠区在“AI + 纺织”领域的独特地位,凸显了海珠区在推动传统纺织产业向智能化、柔性化迈进中的引领作用。海珠区凭借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强大的人才与技术资源,以及领先的产业政策支持,已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优势,为纺织服装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大会的主题演讲和对话环节,行业精英齐聚,共同探索纺织产业的智能未来。
各位嘉宾分别就效率提升、供应链优化、数智营销、智造升级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分享,深入交流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各环节的应用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多样化应用和创新实践成果,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也为纺织服装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路。海珠区为“AI+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先发优势,凭借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和强大的人才、技术资源,正引领着纺织服装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为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创新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向新而行:海珠纺织的“智能宏图”与“全球雄心”
这场盛夏之约正式开启了“人工智能 + 现代纺织”产业全球发展的宏大新篇章。
海珠区科工商信局副局长吴小莹介绍,海珠区的纺织产业,从纺织源头的一朵棉花或一根羊毛,到纺纱、织布、成衣制造,再到服装面料研发,“各个环节都有人工智能的身影”。海珠区目前已经培育出了致景科技等代表企业。
吴小莹表示,下一步,海珠将进一步突出“AI+”引领作用,扩大“数字+”产业优势,持续将“人工智能”先发优势转化为数智赋能“纺织服装”产业壮大发展的胜势,不断推动时尚消费品产业实现新质发展。
不仅如此,未来,海珠还将有更多“倍增”和“赋能”。
实施载体倍增行动。
打造更多如中大门这样的数智赋能纺织服装产业示范园区,持续深入推进“市场变商场、作坊进工坊、展贸一体化、设计引潮流、数字赋新能”转型升级新路径,推动中大纺织商圈更多市场“蝶变升级”。
关于未来发展载体,吴小莹表示,海珠已经探索出了像中大门等产业标杆,海珠将会创造出更多载体,“未来不仅要有琶洲的现代化写字楼,也要盘活传统老工业区、活化历史文化街区”,创造出更多适应各行业、服务人才落户和安居乐业的优质空间载体。
实施产业倍增行动。
借助广交会等一系列国际知名展会在海珠区举办的优势,通过“会展+”产业联动,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聚焦招投联动,谋划设立规模超亿元的时尚消费品产业引导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产业所需,以投促引;聚焦价值招商,重点招引一批企业总部、产业链关键环节、生态赋能平台类企业,助力产业全链、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对外招商为产业持续壮大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力推动“腰部企业”倍增,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腰部企业铺天盖地的新质发展格局。
实施政策赋能行动。
依托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人才)联盟及其产业链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通过都市工业、数字营销、专精特新等专项政策,不断吸引时尚、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集聚;对企业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或渠道优化或推进生产研发、专利申请、销售推广、品牌培育、出海等全链条进行奖励;给予升规奖励、用房补贴、产值倍增奖励等政策支持,形成“研发—智造—品牌”全链条时尚产业集群。
未来,海珠区将继续以创新驱动、智能引领的姿态,营造数字赋能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致力将海珠打造成为“广州时尚品牌输出地、时尚潮流引领地、时尚交易集散地、时尚数字标杆地”,为广州建设千年商都、时尚名城贡献海珠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吴雨伦
摄影:南方+记者 苏韵桦贵丰配资
金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